欢迎光临茂名国旅,请登录免费注册

网站订单查询电话:0668-2867288

浮山岭石柱考

2011-10-14   来源:茂名国旅   评论:(0) 字号:T | T

浮山岭东麓霞洞镇内的田里有七条石柱。这些石柱自西往东排列,之间相距五至十里不等,逶迤30里,紧紧围着浮山岭。石柱有的像刀,有的像篙。因此,当地人就因形定名,叫它“石刀”、“石篙”、“通(耸着的意思)石”,有人还把它当神看待,噼它“石公”。虽然这些石柱形状、大小、高低不同(最高达4.8米),但是有一个共同点:拱面向浮山岭,平切面朝平阳,柱下都有一片像船样的石块(当地人就叫它石船),柱身上都满布斑斑驳驳的灰白色的苔藓。现在,已有三条被当地人拔起,从其形状看,毫无疑问是人工打造成的。

这些石柱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,只从柱身的苔藓料知其古。但对它的用途,当地却有多种传说。其中,有说是古人为纪念浮山得名而设,有说是冼夫人之孙冯盎为纪念其祖从高丽乘船到此而立。霞洞“汉人坡”一带农民则把它说成是苗汉界标,说古时候,山上住的是苗人,山下住的是汉人,因此立石柱为界,直至现在山下平阳还叫做“汉人坡”哩!

关于浮山岭,宋乐史《太平寰宇记》确有这样的记载:“尧时洪水泛溢,此山独浮,居人得免沉垫”。上述第一种说法可能就是因此而来,但为什么高州县府志没有呢?显然难圆其说,而且高州府志的编篡也斥此为“不经之谈”了。关于这一带,按《电白县志》记载,在隋始属良德县,唐时冯盎确实家居于此(又在此地发现其后裔墓葬),但为什么要围绕浮山而立?无从解释。至于苗汉界标之说,虽亦属民间流传,但是,根据有人在山上见到很多石陶器碎片来看,与电白县内地其他人类遗址上的陶片基本相同,说明很早之前确实有族群在山上住过。这是不是苗人?查对史书,这里是在当年“五郡中央”之内,为高凉郡之中心地带,属俚人所居。按这里群众的习惯,是把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之为“苗”、“僚”的,故以上说的“苗人”当是俚人。俚人是汉百越族中的一支,习惯以石为器,居住于沿海的民族。他们“水行而山处,以船为车,以楫为马,往若飘风,去则难从”。他们以此为豪,常把各式船样铸在自己的铜鼓上以自炫。因此,众说之中,界标之说较为可信。

用户评论

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,点击全部查看
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