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茂名国旅,请登录免费注册

网站订单查询电话:0668-2867288

最有恒心的教育家林砺儒

2011-10-14   来源:茂名国旅   评论:(0) 字号:T | T

林砺儒,原名林绳直,信宜市北界镇甘棠上村人,1889年7月18日(清光绪十五年六月二十一日)生,幼年丧父,由祖母抚养成人。他童年随叔父读书,1905—1911年在广东高州高郡中学堂学习;毕业后,考取公费留学日本,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。1918年3月回国,1919年4月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,此后终其一生,一直坚守教育岗位,被誉为“最有恒心”的教育家。

“五四”运动时,他支持学生运动。1921年,他积极参加北京八所国立高校的罢课索薪斗争。

1922年,教育界提倡仿照欧美学制进行改革,改小学七年、中学四年为小学中学各六年。这一年,林励儒开始兼任北京高师附中主任(即校长),决定立即试行新学制。林励儒组织各科优秀教师自编新教材,当年秋季即按新学制招生。高师附中还在教育杂志上介绍试行新学制的情况,对全国有一定的影响。

1931年7月,林砺儒到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,其后又兼任广州师范学校校长。1933年广东当局创办勷勤大学,林砺儒参加筹办工作。勷勤大学成立后,他担任该校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。抗战爆发后,勷勤大学改组,其教育学院于1937年9月独立成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,林砺儒任院长。该院于1939年9月改名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,林砺儒担任院长达8年之久。在文理学院,教师可以公开讲授马列主义,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张;学生可以研究各种学术问题,组织各种进步社团,进行抗日救亡活动。文理学院的进步自由风气,引起国民党特务的妒恨,说文理学院是“红色学校”、“小延安”,要求改组,并以停发经费相威协,林砺儒不得不于1941年5月提出辞职。此时,以地下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全院师生展开挽留林励儒的斗争。他们发通电,派出师生请愿代表团前往韶关向省政府请愿。不少学生因此被捕、被开除,一些进步教师也被迫离校。林砺儒愤慨地写了一首诗:“黄石出任乘小骥,闯入榴园杀桃李,三人贯耳七人鞭,园公闻讯心惘然。”

1941年10月,林砺儒到桂林担任广西教育研究所导师。次年4月,他担任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。1944年日军进犯湘桂,桂林师范学院于6月撤退到柳州,林砺儒随校转移,坚持讲课,并初步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写成《教育哲学》一书。抗战胜利后,他随桂师回到桂林,积极参加民主运动。

1947年8月,林砺儒到厦门大学担任教授。他支持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,参加罢课、罢教、罢工的斗争。

1949年4月,林砺儒离开厦门,经香港到北平,参加政治协商会议,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。新中国成立后,被推选为第一、第二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,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、中央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、副部长等职。

林砺儒的主要著作有:《文化教育学》、《伦理学要领》、《教育哲学》、《教育危言》。

1977年1月20日,林砺儒因胃癌在北京逝世,享年88岁。

用户评论

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,点击全部查看
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