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茂名国旅,请登录免费注册

网站订单查询电话:0668-2867288

俚人考略

2011-10-13   来源:茂名国旅   评论:(0) 字号:T | T

粤西、两阳各县的古代居民,叫“俚人”。从汉朝到唐末,俚人居住在这里长达一千年。他们在开垦粤西大地,维护国家统一,创造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等方面,都作出重大的贡献。时移代转,民族融合,俚人久已不复存在,他们的史迹亦颇难稽考了。

一、俚人的族源与住地

俚人是我国古老的民族——越族的成员,聚居在长江以南,古称“百越”,住在广东、广西的则称南越(又写作南粤)。

对俚人活动的记载,最早见于范晔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(卷一)说:“建武十二年(公元36年),九真徼外蛮里张游,率种人慕化内附,封为归汉里君”。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为这条记载作注说:“里,蛮之别号,今呼为俚人”。

到了隋、唐时期,俚人活动更加活跃,史籍对他们的记载已越来越多,而且指明了俚人居住的地域范围。吴国在万震在《南州异物志》里说:俚人住在“广州之南,苍梧(广西梧州)、郁林(广西贵县)、合浦(广西合浦),宁浦(广西横县)高凉(广东阳江)五郡中央,地方数千里。”

二、俚人奇杰

南朝、隋唐时期,俚人曾经出现过一些杰人,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,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他们的佼佼都,是威震岭南的冼夫人和她的孙子冯盎。
冼夫人,高凉人,约生于梁朝天监14年(公元515——516年),卒于隋唐仁寿二年(公元602年),享年约86岁。当其时,我国封建社会正从南北朝长期分裂走向隋、唐全国统一。冼夫人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,为促进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冯盎是冼夫人的孙子,勇敢善战,少年时,曾奉祖母之命,率兵击败了制造叛乱的王仲宣,使广州免遭一场破坏。唐朝初年,冯盎据守岭南,拥地数千里,有人劝他自立为南越王,他坚决不肯,主动将所辖22个州归唐,被唐太宗视为安定岭南、巩固国家统一的柱石。

三、俚人艺术

唱歌跳舞是俚人极为普通的艺术活动。每逢迎神,祭祀、收成以及传统节日,他们就聚集在庙宇前或空旷地,擂击铜鼓,吹奏乐器,载歌载舞。《广东通志》卷九十三记载,窦州(信宜县唐代为窦州)地方,每年秋天,各村垌头人共同议定,稻谷收成后第一个“戌”日为歌舞订祝之期。届时,男男女女,盛装椎髺,光着脚板,聚于打谷场上,且歌且舞,夜以继日,尽欢而散。俚人跳舞,舞蹈者一般经过化妆的,椎髺上插羽翎,手执斧头和葫芦笙,双臂舒张,昂首阔步,有比较规范而又夸张的舞蹈动作。

俚人在艺术上的重大贡献,还在于制造出大量精美的粤式铜鼓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记载俚人铸铜为大鼓,“有鼓者都老,群情推服”。俚俗铸造的铜鼓,高大稳重,鼓面有太阳纹,边沿有4——6只青蛙,蛙身饰以花纹,晕得奇特。铜鼓全身遍布图案,而以雷云纹为主,既美观,又神秘。这种高大的铜鼓,在两广交界的云开山脉周围已经发现几百只,这里正是古代俚人聚居的地区。在粤西和两阳,解放以来也出土了这种铜鼓三十多只,最在的一只,面宽三尺六寸,重350斤,堪称目前所见“粤西铜鼓之王”。

四、俚人社会风俗

俚人以部落为单位,居住在村、垌里在。为避免山岭瘴气和防止潮湿,在山坡南面中垌中高墩处,建筑竹木楼阁式的房子,称为杆栏。俚人的首领称为“渠帅”或“都老”,设有君长,各部落有较大的自主权,未经盟约,互不统属。

断发、椎髺、跣足和鸡卜,是俚人社会的主要风尚习俗。

断发是把剪断,这是与古代中原汉人在礼俗方面的一个显著差别。汉人重视头发,不敢剪毁,任其生长,然后束发戴冠,因此看见俚人断发,深感不解,往往当作奇闻。

椎髺,是在断发之后梳起的一种发工,即短发在头顶结成椎形。

跣足,即是赤足,不穿鞋袜。

鸡卜,是俚人一种杀鸡占卜以问吉凶的迷信风俗。举凡战争、狩猎、生产、婚嫁、疾病、建筑等等,莫不搞鸡卜以决吉凶,以定行业。俚人的这种鸡卜风俗,在粤西沿习很久,直到宋朝还有。宋朝国史院编修官秦少游被贬雷州时,曾写过“呻吟殊未央,更把鸡骨灼”的诗句来描述当地习俗。

 1  2  下一页 共2页

用户评论

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,点击全部查看
验证码